7月4日晚间,中国船舶公告称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上交所审核通过,交易金额达1151.5亿元,成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吸收合并交易。
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其全部资产由存续公司中国船舶承继;新实体将成为全球资产规模、营收、手持订单量“三冠王”,手持订单占全球市场超18%,生产排期已到2029年;国内造船产能集中度跃升,南北船资源割裂时代终结,直面韩国现代重工、大宇造船的全球竞争。
合并后,中国船舶将整合中国重工旗下的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推动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所属船舶修造及配套业务的协同优化,进一步提升研发制造实力。
业内普遍预期,未来中国船舶将构建全球稀缺性龙头企业的估值逻辑,具备从资产规模、技术实力、交付能力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等多维度重塑国际造船格局的实力,进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造船业的铁甲舰已鸣笛启航,而资本市场的波涛才刚刚翻涌。当资本的拼图完成最后一块,真正的较量不在K线图中,而在大连、上海与蔚山的船坞之间。
展开剩余64%船舶产业链就像一条精密的生产线,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藏着机会,也藏着不少上市公司。在这一场十年难得一遇的背景下,不少相关受益公司也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家相关概念公司:
(五)中钨高新:
中钨高新是国内有色金属供应商,其产品在船舶制造中用于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公司的硬质合金产品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 亿元,毛利率 28%,随着船舶高端化发展,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四)中远海控:
中远海控是全球领先的航运企业,其船队规模庞大,航线覆盖全球。公司是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主要客户之一,合并后将受益于船舶交付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00 亿元,净利润 600 亿元,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公司的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中国动力: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的子公司以及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的核心力量,承担着船舶动力系统的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保障等任务,是船舶动力系统的核心供应商。作为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基本实现了动力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建立了国内顶尖的动力装备研制生产体系,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制造、设备配套、保障服务等领域均居龙头地位。
(二)巨力索具:
作为“蛟龙号”系泊系统独家供应商,其深海工程缆绳技术全球领先。2025年新签南海油气田、海上风电项目系泊系统订单,预计全年营收增长超30%。深海系泊系统、工程缆绳、海洋装备配套件研发制造,覆盖全海域工程需求。
最后一家:“中船系”重组加密股,最具爆发潜力!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企业,公司在 LNG 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民用高附加值船型上具有领先优势。炂忠㞻,善涨,发“易”可取,在军用舰船领域也有深厚积淀,订单增速有望超预计期,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58.58 亿元,净利润 38.58 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章、音视频等)及操作仅供参考,不指导买卖,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
发布于:江西省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