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锅,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得背一部分。”
这话从默克尔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整个欧洲的空气似乎都安静了几秒。这位在德国掌舵16年、退休后几乎从公众视野里消失的前总理,没选择在风和日丽的午后回忆录里抒情,而是在俄乌冲突打了快四年的当口,扔出了这么一句不合时宜的“真心话”。
这下可热闹了。大家习惯了同仇敌忾的剧本,突然有人把矛头指向了“自己人”,而且还是那位曾经的欧洲“大家长”。
要理解这四个国家,得把历史的地图册往前翻几页,那上面还印着苏联的影子。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让他们在苏联解体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甚至带着一种急切地扑向了西方的怀抱。他们对北约的热情,与其说是拥抱新盟友,不如说是在自家门口垒起高墙,墙的另一边,是他们永远警惕的莫斯科。
于是,北约的军靴一步步踩向俄罗斯的边境线,每一次脚步声,在克里姆林宫听来都格外刺耳。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成了北约东扩最前沿的阵地,他们不仅是成员,更是积极的推动者,把军事基地的大门敞开,仿佛这样就能买来长久的心安。
有意思的是,军事上针锋相对,经济上却有一根看不见的管子把他们和俄罗斯连在一起——天然气管道。在冲突爆发前,廉价的俄罗斯能源是维持东欧国家民生和工业运转的血液。这种一边警惕地盯着邻居,一边又不得不依赖邻居家煤气灶的矛盾状态,持续了很多年。他们嘴上喊着要能源多元化,身体却很诚实,毕竟,摆脱依赖需要真金白银和漫长的时间。
默克尔看问题的角度,显然和华沙、里加他们不一样。她执政的那些年,德国的工业机器烧的就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廉价天然气,她深知这种经济捆绑的利弊。在她看来,安全问题从来不是单选题,不是非黑即白地选边站队。不断地把一个大国逼到墙角,后果是什么,她心里恐怕早就预演过无数遍。
所以,当冲突真的爆发,欧洲一片哗然,纷纷谴责俄罗斯时,默克尔的沉默本身就很有说服力。她卸任前的最后努力,就是想保住那条绕开乌克兰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这在当时被很多人批评为对俄绥靖。现在回过头看,那或许是她试图维持欧洲脆弱平衡的最后一次尝试。
她这次的发声,与其说是在指责谁,不如说是在戳破一个欧洲精英们心照不宣的窗户纸:欧洲的安全,究竟该由谁来定义?是完全依赖北约的军事保护伞,还是建立一个更平衡、能与邻居和平共处的秩序?东欧四国的做法,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寻求绝对安全,但在莫斯科看来,却是步步紧逼的挑衅。
这就像一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账本,上面记满了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利益。默克尔只是把这几个账本一起摊在了桌上,至于怎么算,她没说,或许谁也给不出最终答案。
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