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日本退伍老兵仍想打中国?被问为何执拗,他说了3个理由
今年9月3日,中国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活动。与纪念场景形成对撞的,是一位年过九旬的日本退伍老兵的表态:还想再打中国。一句话抛出,不止刺耳,更带出一串旧账与心结。
这名老兵自述的第一个理由,落在待遇与身份的骤变。战前及战争期间,日本士兵在国内享有高收入和福利,社会尊崇是实打实的。他退伍返乡后,生活直线下坠,同伴里不少人无谋生手艺,甚至走到乞讨。由顺风顺水到跌落谷底,他把原因扣在战争终止上,认定如果战争持续,既得利益就不会塌。
第二个理由,指向“忠诚”。在当年的军队体系里,天皇命令具有至高权威,“凯旋”是被反复灌输的目标。进入战后,部队待遇下降,权威受冲击,被不少当事人视为国族耻辱。为了“洗刷耻辱”的心理需求,重新对华开战,成了他固执的选项。
第三个理由,属于对失败的错误理解。他口中的逻辑是:明治维新后国力扩张,岛国资源有限,为了帝国愿景走向对外掠夺,目标首先对准邻近的中国。与此绑定的,是被反复强调的武士道精神——忠诚、荣誉、轻视死亡。这样的思想土壤,给军国主义提供了温床,给一代人的战争选择套上“正当化”的外衣。
这名老兵还声称,当年的中国“没有外部干预就打不赢”,并断言中国发展有限,日本仍能占领中国。这样的判断,忽略了历史事实,忽略了现实能力的变化。他的叙述,把“战败”包装成“未竟之战”,把侵略粉饰成“正当扩张”,并以裕仁天皇战后未受审判为理由,拒绝国际法庭的裁决正当性。
采访之外的现实,落在教育与叙事层面。日本部分教科书对侵华战争的描述轻描淡写,年轻一代对上一代在中国战场的行为缺乏全面认知。历史呈现被稀释,公共记忆被切割,许多具体细节被扫到角落。历史未被正面凝视,社会就更容易滑向“把侵略当旧闻”的集体状态。
在这样的叙事环境下,右翼活动、教材表述与个别政客表态时不时冒头,勾起周边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残影的警惕。表面上,中日在经济与文化层面有合作;一旦进入历史议题,情绪与争议便迅速升温,旧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把视野拉回到个人,这名91岁老兵的“再战”表态,和现实能力是脱节的。他的“忠君”叙述,停在过去的军队话语里,忽略了当下世界的技术跃迁、产业格局与地区互动。他对中国的判断停留在旧影像里,没有看到基础设施、制造业与科技版图的变化,也无视了高频可见的样本,比如高铁网络与海上装备体系的迭代。
要理解这种执拗,需要把三股力量缝在一起看:其一,个人命运从高位到落地的急刹车,情绪自然寻找出口;其二,以天皇为中心的权威结构在战后瓦解,认同失重引发补偿心理;其三,战争责任被弱化处理,导致失败被错读为“过程性挫折”。三者叠加,催生了“还想再战”的口头化表达。
放到社会层面,教科书与公共话语的选择,会直接塑造年轻人的历史认知。对侵华战争事实的省略,会把现实矛盾转化为记忆空白。记忆空白不是“风平浪静”,而是信息缺口。缺口不补,情绪就会被极端叙事填充,历史议题就会在摩擦点再度点火。
面对“再战论”的噪音,重要的是识别其语境来源:既有落差引发的个体怨怼,也有被简化的历史叙事。把它看作情绪出口,理解其传播逻辑,反而更能读懂当下的争议节点。情绪可以喧嚣,但事实需要被反复厘清。
回看那三条理由,每一条都指向一个共通的盲点:把个人得失与国家扩张捆绑,把权威崇拜与民族尊严混淆,把侵略包装为发展路径。叙事的顺序被颠倒,历史的因果被改写,现实自然被看错。要让误读退潮,靠的是公开史证、完整教材与持续的公共讨论。
现实中的中日互动,更常发生在产业链、城市往来、学术交流与文化内容里;历史议题一旦被挑动,情绪会迅速覆盖理性部分。把矛盾装进沉默里,问题不会消失;把事实讲清楚,才有可能降低误读的传播速度。
把个人故事与国家叙事放在一张图上看,人们更容易理解“执拗”的来处,也能看清它的边界。那位老兵的说法,展示了一个时代残影如何延续到今天,又怎样通过教育与舆论被放大或被稀释。说到底,信息越透明,误判的空间就越小。
历史并未远去,它以教材、纪念日与公共讨论的形式留在当下。9月3日的纪念活动是一种提醒,提醒记忆要完整,表述要具体,事实要被一遍遍讲清楚。对于那些停在旧叙事里的声音,正确的做法是拿出证据、提供细节、补上背景。
当历史被准确记录,当事件被如实呈现,被误解的概率会降低。情绪会起伏,但事实不变。把事实放在台前,是对过往的负责,也是对现在的交代。历史问题只有在事实层面说清楚,现实的交流才站得稳。
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