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AI成了全球科技圈的顶流,不管是国内外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捧着真金白银往里砸,集体押注这场竞赛。但热闹之余,一个问题绕不开:烧了这么多钱,真有人赚到钱吗?硅谷一份顶尖精益AI公司榜最近火了,榜单里的AI初创公司靠着超级员工创下奇迹,单个员工年均创收166万美元,比如40人的Midjourney,年收入竟达5亿美元。反观国内大厂,百度、阿里等都在财报里喊着AI带动增长,可它们到底是赚了热搜,还是真揣进了真金白银?
大厂AI怎么赚钱?四类路径见分晓
想知道大厂靠AI赚没赚钱,先得看清它们的赚钱路子。综合行业观察,大厂的AI布局大致分四类,彼此交叉但各有侧重。第一类是模型即产品,就是围绕大模型做具体应用,靠用户订阅会员费赚钱。但问题是,这些应用同质化严重,都依赖相似的底层模型,用户黏性低,月活高低全看广告投得多不多。第二类是模型即服务(MaaS),主要赚企业的钱。把训练好的模型通过云平台卖给企业,或是帮金融、医疗等行业定制专属模型。这门生意收费高、客户稳。第三类是AI即功能,不直接卖AI,而是把AI当增效器嵌进现有业务,虽然不算单独的AI收入,但能让主业更赚钱。第四类是卖铲人,像卖算力设备的华为,给其他搞AI的公司提供工具。这行门槛高、投入大,国内大厂大多还在赔本赚吆喝,用短期亏损换长期优势。
展开剩余54%变现能力排行榜:谁跑在最前面?
九家持续加码AI的大厂,变现能力能分成三大梯队,差距一目了然。第一梯队如百度、阿里,AI已经成了营收的增长引擎。第二梯队是快手、字节,初步看到成效。第三梯队是科大讯飞、昆仑万维,还在投入期。
热闹背后:赚钱没那么容易
别看AI收入初见成效,背后的钱景没那么乐观。首先是投入太猛,远超当前回报。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超700亿,阿里接近600亿,2025年Q1两家又各投了189亿、149亿。阿里还宣布未来3年投3800亿,超过过去十年总和,投入节奏根本停不下来。其次是变现难题一堆。C端应用同质化严重,用户不爱付费,腾讯推元宝、字节推豆包,光营销费就烧了上亿;B端市场又打价格战,大模型API价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薄。开源模型崛起后,闭源模型卖不动,完全开源又难赚钱,大厂卡在中间左右为难。
说到底,大厂的AI确实能赚到钱,有的靠会员费,有的靠企业订单,有的靠业务提效。但比起每年几百亿的研发和营销投入,真正能靠AI实现正现金流的,目前几乎没有。现在的AI更像一场战略投资——它未必能短期让公司盈利,却能让市场重新评估这些玩家的价值。这场竞速赛,才刚刚进入烧钱换未来的关键阶段。
发布于:浙江省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